1996年,张朝阳海归归来,22万美金催生了搜狐:《沸腾十五年》
1996年7月,张朝阳正式开始了他的融资之旅。
张朝阳为了给投资人打电话,他在美国大街上的公用电话亭排队,他甚至尝到过被投资人赶出办公室的狼狈滋味。经过持续努力,张朝阳说服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爱德华·罗伯特给他投钱的意向。爱德华·罗伯特的学生亿万富翁的儿子邦德也表示,只要爱德华·罗伯特给钱,他也愿意跟着给投部分的钱,不过爱德华·罗伯特的附加条件是需要再有一个人投钱。也就是说,张朝阳必须再找一个人给自己钱,然后爱德华·罗伯特和邦德的钱才能进来。
张朝阳立刻想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尼葛洛庞蒂是互联网的鼓吹者,尼葛洛庞蒂本身也投了著名的热连线网站[1],而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也与他有过交流,张朝阳直觉告诉自己,找他应该有可能。
不过,等张朝阳找到了尼葛洛庞蒂的时候,尼葛洛庞蒂希望他到英国自己主办的一个活动上来做一次演讲,演讲完后他说他会抽出时间和张朝阳讨论投资的事情。但等张朝阳在紧赶慢赶到英国的时候,尼葛洛庞蒂却因为另一个约会而临时离开,走前他安排他儿子听张朝阳的演讲。
张朝阳此时的英语比他的中文说的流利,在那个会上,他翻来覆去的讲中国将存在的机会,互联网对中国的推动,张朝阳讲的热情洋溢,十分精彩。尼葛洛庞蒂儿子马上给父亲电话:Charse把大家都讲醒了,他值得投资。
就这样,张朝阳拿到了尼葛洛庞蒂、爱德华·罗伯特和邦德给的22.5万美金的投资,最后当年到帐的只有17万美金,其中尼葛洛庞帝还有2.5美金没有付,另外给掉一部分中介的费用。
拿到了钱的张朝阳终于可以开始创业,但是具体到做什么样的业务、怎么做,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还是不知道。
张朝阳是不是一个能认识自己,超越自己的典范,这一直让人很困扰。如前所述,他的每一步都不太领先,甚至很多时候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但有一点张朝阳很清晰,那就是他知道中国会崛起,互联网会成为推动中国崛起的重要工具,而自己会在互联网的中国崛起中成为推动者,而且在他看来,他就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张朝阳回国后招的第一个正式员工叫何劲梅,她正是受到张朝阳对互联网会推动中国崛起的那番言论而跟随了张朝阳的。1992年,何劲梅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第一个工作是到一家工厂搞厂房设计。后来去了一家合资的房地产公司,也做设计工作。决定跟随张朝阳时,何劲梅在房地产公司的月收入已经有3000元,但张朝阳只能给她1500元。
张朝阳第一次见何劲梅的时候,张朝阳刚回国十几天。那天,何劲梅去一家房地产公司办事,正好张朝阳进来租房子,两个人搭了几句腔。张朝阳说他刚回国,要租房子,要招一个助理。招什么样的?何劲梅还兴致勃勃地给他出主意。那个周末,张朝阳给他打了个电话,说你来面试吧。当时何劲梅觉得特别突然,怎么让我去面试?就说她在那里做设计挺好的,不想换工作。张朝阳坚持说你来面试吧,说我们这是一个互联网公司。那时,张朝阳其实还没有创办搜狐,他还在ISL帮人打工,那时,没有几个人相信张朝阳,何劲梅是其中的少数几个。
张朝阳在爱特信招的第一个员工叫苏米扬,苏米扬1999年9月创办了伊氏女人网并担任CEO,2002年加盟3721公司任副总裁,2003年8月创立天晟互动,运营个性化虚拟城市Xcity。“当年搜狐只有4个员工时,有一次张朝阳跟我们几个拿着黑板在上面画,讲他的宏图大志,说他要做中国的比尔·盖茨,我们私下觉得他傻得可以,因为,那时候我们好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了。”回忆起1997年时的张朝阳和搜狐公司,苏米扬说,张朝阳的创业经历给他的震撼至今仍在心中激荡。
搜狐副总编国庆临是最早参与搜狐创业坚持下来的人之一,他至今记得张朝阳在1997年面试自己的情景:当他穿着结婚时买的西装走进张朝阳的办公室时,张朝阳背对着他,把脚翘在桌上翻看简历,10分钟对话之后,张朝阳说,“你来上班吧!”在此之前,国庆临压根不知道这家公司靠什么赚钱来发工资,他来求职只是因为公司离家很近,而且薪水也不错。事实上,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国庆临不知道搜狐靠什么赚钱,就连公司老板张朝阳也不知道。在国企工作的国庆临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这家小公司的不同,首先是不称呼老板叫张总,而是叫Charles,为此,国庆临还别扭了一阵,后来,Charles开始给员工普及概念,国庆临于是知道了互联网、IPO、纳斯达克以及期权是怎么回事。
何劲梅、苏米扬和国庆临基本代表了最早跟随张朝阳创业的那批人的心态,虽然不太相信张朝阳所说的事情是那么伟大,但觉得互联网是方向,同时觉得这个人与众不同。于是,半裹挟半自愿的跟着往前走。
1996年海归归来——明星销售张朝阳
在获得第二轮投资后,张朝阳明显感觉到了股东对收入要求的压力,他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跑客户上。
除了英特尔、IBM、微软这些IT跨国公司,在当时的中国其他行业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网络广告,但很多人能接受做个网页的概念,这个实实在在能看到。
张朝阳就在做网页的客户中试探着发展他的广告主。“您能不能试着投一个网络广告?”是他经常对这些网页客户说的一句话,接下来他就必须向这个客户解释什么叫网络广告。搜狐最早的主顾——北京牛栏山酒厂的厂长就是这样先做网页后投放网络广告的形式成为搜狐的客户的。
张朝阳同时四处接受媒体的采访,不断借着报纸版面和电视画面讲述什么是互联网,搜狐是什么,网络广告又是什么。张朝阳总是不厌其烦的强化自己的地位,推广公司的品牌。至少从商业模式上来说,他必须这么做,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才会上自己的网站,才会带来更多的流量,才会有更多的广告主予以投放。
张朝阳被称誉为最勤奋的CEO,声称全中国500强的CEO他都认识,这基本没可能,但他的确交游广阔。张朝阳也很拉风,他知道他的符号作用,他只有不断出位,媒体才不会遗忘他,他不在意人们怎么评价他,只要他的目的达到了就可以。在这方面那段时间的张朝阳让人想起了甲骨文软件的创始人拉里·艾利森。
但他生活中的朋友,如美通无线的CEO王维嘉和西陆网董事长耿俊强都认为,在日常活动中,张朝阳相当内向。这真是一个矛盾的人,一个知道怎么样释放自我的人。.
1999年前后,张朝阳不做秀不行。当年由四通利方与华渊合并而成的新浪拥有8000万美元,其迅猛的成长势头令没有完全认清方向的张朝阳不知所措。而chinaren.com、renren.com等新生代门户也依靠近乎疯狂的烧钱一夜成名。对于只有两岁的搜狐,它随时可能被遗忘。但由于融资不利,可供其使用的资金只有新浪的1/10——按照当时的游戏规则,几个月之内就可能弹尽粮绝。
为了确保搜狐不被遗忘,张朝阳选择了最便宜也最有效的方法:树立个人品牌。一度,他像其他所有CEO一样大谈“泡沫就是互联网的革命”,而自己紧张地压缩成本。
张朝阳的个人品牌效应带来的成效显著。搜狐的销售人员至今津津乐道的是,当时很多不愿见搜狐销售队伍的企业听说张朝阳亲自来谈合同,一切就变的极为容易。甚至当年很多企业的员工在门口等着,就是想亲眼见见这个明星。
前《北京青年报》记者、现互联网协会数据中心主任的胡延平讲过一个笑话:一位麻省理工回来的留学生,拿着《北京青年报》报道张朝阳的那期报纸找总编,要求《北京青年报》以同样的篇幅报道他:我是张朝阳的校友,我也做网站,为什么宣传他,不宣传我。
一个明星就此诞生,直到今天,张朝阳依旧是这个行业的大明星,而且是最具知名度的那一个。
1996年海归归来——张朝阳靠股东贷款挽救了搜狐
尼葛洛庞帝的访华让张朝阳一下子获取了注意力,也由此吸纳了诸多人才的加盟。不过,张朝阳面临的具体问题是他所创办的爱特信公司帐上现金已经消耗殆尽,需要进行第二轮融资。
如果说第一次融资的股东多少是基于对张朝阳个人的信任以及私交的话,那么第二次融资则再也没有这样的情感因素帮忙。对张朝阳来讲,这次融资的过程几经起伏,这次长达半年的融资经历铭心刻骨。
在张朝阳的印象中,当时的美国人对中国十分陌生,几乎没有投资人愿意听他的计划。事实上,那个时候能够找到一个愿意接见这个中国创业者的投资人都很困难。
在罗伯特和尼葛罗庞蒂的引荐下,张朝阳自费去美国加州见那些亿万富豪。他先在加州的一个小旅馆住下,用绿卡租了辆车,然后用了两天时间不停地打电话与几位可能改变他的公司命运的人约定见面时间。
1997年的9月11日让张朝阳终生难忘,他至今为自己在这一天表现出来的能力而骄傲——在这一天中他马不停蹄地见了4个风险投资人。
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张朝阳应该在早上九点先去见英特尔投资公司的人,接着是十二点与世纪投资的负责人会谈,下午三点是软银,下午五点则是后来给王志东投资的亿万富翁罗宾逊斯蒂文。前三位投资人都在硅谷附近,而最后一位则在旧金山。
为了充分利用分分秒秒,头一天晚上张朝阳利用雅虎地图已经把路线搞清,准备第二天飞车去会这4位超级富翁。
谁知道第一个与英特尔的会面就被推后了半个小时,虽然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面,但当会面结束时,已经十二点了。张朝阳匆匆在麦当劳买了食物然后一边开车一边吃赶往世纪投资。
当张朝阳见完前三位投资人的时候,时间已经晚了,再加上那天赶上旧金山的地铁罢工,所有的车都在地面上爬行,严重的堵车迫使张朝阳勉强开下高速公路。到了距离罗宾逊斯蒂文还有7个街区的时候,他将车弃置在一个停车场后提着笔记本电脑飞奔着跑到了见面地点,他到的时候,罗宾逊斯蒂文已经等了他将近一个半小时。还好,双方谈的不错,罗宾逊斯蒂文表示出很强的投资意向(但最后并没有投搜狐,倒是后来投了四通利方,成就了新浪)。
张朝阳那天见的四拨投资人,最后实际投资给钱的只有一家,那就是英特尔。即便英特尔,也给的并不利索。英特尔对张朝阳进行了前后长达6个月的问题“审问”,平均每天6个问题。有一天晚上英特尔的投资人打长途电话过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张朝阳当时在发烧,但是生怕投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最后不再投资,所以不敢说自己在发烧,只能咬牙回答他的问题。
1998年到2000年上半年,英特尔投资的关注方向是软件市场,目的是为了促进硬件的销售。捆绑软件能够促进英特尔的硬件销售。“而要去了解一个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其中的一两家企业。”在这个阶段,英特尔投资的洪恩、速达、适普等都是软件企业。
搜狐所代表的门户网站,最初并没有进入英特尔投资的视野。英特尔总部投资部曾流传一篇投资建议书,但他们最后没有投,而他们错过的这家公司叫雅虎。1997年中国互联网官方出了一个调查,称阻碍中国人上网的第一大原因是中文网页的缺乏。英特尔因此认为投资像搜狐这样的公司可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这又能带动电脑和服务器的销售,于是,搜狐成为英特尔的投资对象。
英特尔的进入对搜狐至关重要。英特尔本身也是中国互联网广告业的大金主。中国的网络广告起源于1997年3月,当时灵智大洋互动媒介部经理吕勇代表IBM给Chinabyte上投放了一个banner广告,几乎在同时,英特尔也为其新出品的奔腾处理器在Chinabyte上试水网络广告,这一单同样来自吕勇。
第一个Flash广告也来自英特尔,同样是吕勇的杰作,当时设计的是一个礼花的动态广告,点击下就会爆炸,以比喻奔腾处理器强大的多媒体处理能力,但当时有不少人是晚上上网,于是那些天,在一些上网用户聚集多的小区里,经常响声一片,因此放了两天后被投诉而拿下来,但对客户来说,效果还是起到了。吕勇后来去了好耶当首席运营官,这位说话慢条斯理,喜欢食辣的中国网络广告第一人目前依旧是中国网络广告圈内的重量级人物之一,现自己在创办一家网络广告的第三方公司。
今天看来,张朝阳选择从海外融资的行为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很重要的举动,他至今认为这给中国互联网行业起了启蒙的作用,他自己甚至用了“前所未有”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个事情的重大意义。在融资的那段日子里,张朝阳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那间办公室兼卧室的桌子上、地上,或坐、或躺、或趴着写他的商业计划书。
张朝阳认为,他那份完备的商业计划书在当时具有空前的前瞻性,例如他预言了一个商业网站应该是资讯和导航,也形容了门户的特征是信息的集合者而不是制造者,甚至还描述出了广告收入的曲线,以及对页面点击率与广告之间成长关系的算法、收入模式等等。不过,这更多是他的自说自话,谁也不曾看到这份商业计划书。
在张朝阳写这份商业计划的时候,他还没有一笔网络广告收入,到了1997年11月,第一笔融资来的钱几乎快花光了。那时,他甚至到了把最早的两名员工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问他们那个月的工资迟一个月发可不可以的地步,因为他那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交房租。
张朝阳没有办法,只好向董事会求救,最终董事会为张朝阳提供了一笔10万美元的“乔治贷款”,让张朝阳用这笔钱先“度日”,把公司继续经营下去。而这笔贷款张朝阳日后需要用利息和股权去偿还[1]。
这笔乔治贷款到位,使爱特信又撑到了1998年3月份,1998年4月爱特信公司获得第二笔风险投资,投资者包括英特尔公司、道琼斯、晨兴公司、IDG等,共220多万美元,爱特信也由此改名为更响亮的搜狐公司。
全文阅读地址:http://read.dangdang.com/book_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