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一群在中国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他们是中国互联网自1995年兴起的波澜壮阔中的弄潮儿和财富新贵的代表:马化腾、丁磊、张朝阳、马云、陈天桥、李彦宏、史玉柱、田溯宁、张树新、王志东、王峻涛、雷军、周鸿祎、陈一舟……他们用互联网创造和推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并改写了自己的财富路径,他们分属于三类人:海归(从海外归来的创业者)、本土技术爱好者(极客)和商业价值发现者(商人)。中国互联网产业作为一个产业,从诞生到现在不过15年时间,但在短短的15年里,却产生了接近40家在海外市场上上市的公司,其中超过15家公司达到过10亿美元市值的高位,这些公司的领袖以其无比阳光的财富路径,成为新一代中国企业家的中坚力量。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互联网的成功看作是一个支柱产业的崛起这么简单,而更应该把它看作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下自我意识觉醒的一次大的提升,一次全民自发的集体性的自我赶超,一次从下到上,由民众自觉自发的创富运动。它让一代人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帮助我们这个国家更好的开放,更好的用世界通行的商业语言进行沟通。林军:沸腾十五年在线阅读精选:
前言:要改变世界 先改变自己(1)
本书记录了一群在中国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他们是在中国互联网自1995年兴起的波澜壮阔中的弄潮儿:马化腾、丁磊、张朝阳、马云、陈天桥、李彦宏、史玉柱、江南春、田溯宁、张树新、王志东、王峻涛、雷军、周鸿祎、陈一舟……这些人的名字今天都如雷贯耳,他们的故事恒久流传。
还有一些正在创造历史的人,或没来得及被我们发现,或历史还没来得及给他做结尾,因此没有被收录到本书之中,但这丝毫并不影响到本书的丰富程度和可信程度。
这个用互联网创造自己和推动这个国家历史的群体主要有三类人组成:海归(从海外归来的创业者)、本土技术爱好者(本书中的特定称谓为极客)和商业价值发现者(简称商人)。
他们中当头的海归中当属1994就回来的田溯宁、丁健和1995年回来的张朝阳,他们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海归第一代。第二代互联网海归则多是在1999年回国做互联网,以创办百度的李彦宏和ChinaRen的三兄弟——陈一舟、周云帆和杨宁为其中的标志性人物。第三代的代表当属创办迅雷的邹胜龙和程浩,他们在2002年前后回国创业。
走下飞机舷梯,张朝阳感到一阵寒意,他想不到10月底的北京会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张朝阳拎起两个手提箱向机场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触摸到的中国互联网事业。这一天是1995年10月31日,张朝阳31岁的生日。尽管想来不大可能,但张朝阳坚持认为,他回国创业的第一天,即1995年10月31日,北京是下着雪的。也许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张朝阳的回忆如此寒冷。
1995年12月,田溯宁坐在北京丽都饭店门前的台阶上,漫无目的地翻着《新闻周刊》,内心非常沮丧。从美国来的几个朋友邀请田溯宁到丽都饭店参加一个圣诞Party(晚会),但当田溯宁走进饭店时,却被保安给拦住了——因为只有外国人和持有外国护照的人才能够进去参加这个Party。那是田溯宁最沮丧的时刻之一。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有着这样那样对未来生活的没把握,但田溯宁、张朝阳们还是回来了,他们回来的理由只有一个——在美国虽然拿着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国创业,是美国式的教育让田溯宁、张朝阳更加内省,更加尊重内心力量的召唤。
他们中有一类物种是极客,在本书的1998年,我花了足足一章讲述极客当道的故事,在其他的章节中,我也不遗篇幅的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中的当时最出名的那个叫王志东,这个生于广东虎门的60年代人最传奇的地方不是他曾经创办过的三家公司——中文之星、四通利方和新浪网,而是其每次离开时都借助公众力量为自己的江湖名声正名,前两次,他把源代码交出,挥手离去,不带走一丝云彩,第三次,他用鱼死网破式的决裂告诉大家,其实他不想走。王志东是个爱惜自己名声甚于一切的人。所以,即便他已经远离这个行业的中心地位,但在我们记忆深处有他卓绝的地位,无他,这是国人很早就自我意识觉醒并付之实践的一个。
参与和推动互联网创业的第三种人是商人,尽管这些商人在当时甚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做为商人都并不出色,但不影响他们在今天的巨大成功。他们中今天最有名的那个叫马云,他甚至成为21世纪头10年里中国最知名的商人,有关他的传记读物以打计算,媒体上关于他的文章连篇累牍,很大程度上他是作为一个励志偶像一样被制造着。而之所以被大众热捧,在于,其本身就是一个先改变自己,继而改变世界的有为青年。